中亚地缘政治研究中心(自治区)(中文)
 中亚 
 南亚 
 土耳其 
 其他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动态>>正文
研究动态

2025年第6期《亚欧安全评论》

2025年07月10日 10:50  点击:[]

亚欧安全评论

Asia-Europe Security Review

2025年第06·总第51期

国家安全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亚地缘政治研究中心               

编委会:潘志平 钱雪梅 韩隽

执行编辑:戴元杰                                     

本期提要

本月动态·塔乌哈三国就巴伊里·托吉克水库联合管理达成协议俄罗斯指控乌克兰无人机借道哈萨克斯坦袭击俄罗斯;“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向俾路支省叛乱分子宣战;土耳其与芬兰签署国防工业合作协议亚美尼亚政府宣布将国家电力网公司国有化

观点摘编·以色列—伊朗冲突对中亚的连锁反应;印巴冲突后中国军事装备在中亚市场影响力渐升;为何中国—中亚峰会至关重要;“钱途未卜”:巴达赫尚的抵抗与赫尔曼德的变通

——阿富汗罂粟禁令的现状与挑战;不安轴心:欧洲为何应设法管控土以的竞争关系;美国有针对南高加索地区的外交政策战略吗

专题评述·

【本月动态】

中亚

6月8日,哈萨克斯坦与英国加强军事合作

6月12日,美国将关闭所有美国国际开发署海外办公室

6月17日,乌总统出席“中亚—中国”峰会

6月20日,乌俄两国签署大型核电站基础条款协议

6月24日,塔吉克斯坦在塔阿边境缴获大量毒品

南亚

6月9日,阿临时政府启动边境界定更新谈判

6月14日,巴基斯坦在伊以冲突中全力支持伊朗

土耳其

6月11日,国产五代战机KAAN将出口印度尼西亚

6月20日,总统埃尔多安会见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

南高加索

6月3日,戈里斯举办亚美尼亚——法国地方分权会议

6月11日,英国大使馆以新法的“不确定性”为由取消赠款计划

【观点摘编】

本期中亚地区受以色列—伊朗冲突影响,伊朗通过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和边境联系扩大存在,以色列则向哈、乌提供农业与网络安全技术进行对抗,导致“南北运输走廊”贸易通道面临风险;中国军事装备因印巴冲突获得关注,中国产歼-10C击落法国“阵风”战机后,乌兹别克斯坦放弃购买“阵风”,改为谈判采购中国JF-17战机,削弱俄罗斯传统军售地位;中国通过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加强经济合作,以市场和技术优势降低俄罗斯影响力。南亚地区面临阿富汗罂粟禁令执行难题:巴达赫尚省因农民生存需要出现武装抵抗,赫尔曼德省采用“围墙内种植”“跨境租地”等方式规避禁令,高利润使禁令难以落实。土耳其与以色列竞争加剧,双方在叙利亚及核问题上的分歧要求欧洲尽快调解。南高加索地区因美国政策不明朗,俄土伊“3+3”联盟借机扩张,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平进程陷入停滞。


【中亚】

以色列—伊朗冲突对中亚的连锁反应

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及军事目标发动大规模袭击,包括击毙伊朗高级指挥官与核科学家,导致两国冲突急剧升级。伊朗将此次行动定性为“宣战”,并发射约100架无人机报复性袭击以色列领土(均被拦截)。这场代号“雄狮崛起行动”的打击旨在消除以色列视为生存威胁的伊朗核计划。全球紧张局势加剧,多方呼吁降温。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ABC新闻采访时称赞袭击“非常出色”,并宣称“后续行动将更猛烈”。与伊朗直接接壤的土库曼斯坦首当其冲,凸显中亚在全球权力博弈中的战略地位。

迫近的地缘政治紧张。中亚与伊朗的地理政治纽带使其成为德黑兰的关键影响区。土库曼斯坦因共享边界和能源合作与伊朗关系密切:两国开展天然气出口等贸易往来,形成经济共生关系。但随着以伊冲突外溢,这些联系也使中亚易受伊朗战略野心的波及。

与此同时,以色列正通过战略伙伴关系深耕中亚。其与伊朗北部邻国兼竞争对手阿塞拜疆的紧密联盟,有效制衡了伊朗势力。以色列还深化与哈、乌两国的合作,提供农业节水技术、国防及网络安全等尖端领域支持。这种影响力虽平衡了伊朗的主导地位,但冲突加剧可能抬高中亚的地缘风险系数。

经济依存与脆弱性。内陆国家的地理特征使中亚依赖贸易通道,而伊朗是其通往全球市场的关键门户。阿巴斯港承担着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出口重任。今年1月,哈、土、俄、伊四国重申将加强“南北运输走廊”货运量。但针对德黑兰的制裁及冲突不确定性,正危及这些生命线。

印度参与开发的恰巴哈尔港则是另一条贸易命脉。相较于中巴经济走廊的瓜达尔港,该港将中亚与印度洋连接,提供更独立稳定的通道。对土、乌等国而言,该港能降低对俄、中控制路线的依赖。

社会动态与安全挑战。在文化宗教层面,土、哈、乌等逊尼派占多数的国家对伊朗宣传及哈马斯等被视为破坏性力量的组织保持警惕。各国政府着力压制可能引发动荡的言论或运动,优先维护内部稳定。

接壤地区(尤其是土库曼斯坦)的跨境动态加剧了安全隐患。有报告显示伊朗代理人从中亚招募武装分子,凸显区域安全风险上升。去年底以色列当局认定,三名乌兹别克籍人员在阿联酋刺杀拉比茨维·卡根系“恐怖主义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支持联合国大会要求以色列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撤军的决议;同年11月,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土耳其发起的对以武器禁运声明。

大国博弈中的角色。中亚的地缘重要性吸引着全球力量。俄罗斯通过与伊朗协调巩固德黑兰地区地位,但俄乌战争分散了注意力。中国则为保障“一带一路”安全,优先维持区域稳定,避免深度介入中东事务,同时隐晦抵制美国主导的格局。中亚是美国遏制伊朗和俄罗斯影响力的前沿阵地。通过“C5+1”机制,它积极构建伙伴关系削弱德黑兰势力,并将以色列作为中东关键盟友。

中亚各国应对举措。面对冲突升级,中亚国家反应审慎:哈萨克斯坦驻特拉维夫大使馆发布安全警示,哈国航司避开伊朗伊拉克领空,影响迪拜、多哈等热门航线。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发布类似警告,敦促在伊以两国公民随身携带证件并遵从当地指示。

中亚的微妙平衡。对与伊朗接壤的中亚(尤其是土库曼斯坦)而言,以伊冲突既不远也不抽象。毗邻冲突前沿的地理位置,迫使该地区必须施展战略外交:伊朗的贸易网络与能源纽带不可或缺,而以色列提供现代化技术解决方案。在避免卷入更广泛冲突的前提下平衡这些竞争关系,需要精妙的中立政策和灵活应变能力。

随着紧张局势加剧,中亚国家面临风险与机遇并存。当世界聚焦这场危机时,处于关键十字路口的中亚必须守护主权、构建均衡外交关系,并为潜在的区域动荡做好准备。

本文作者:斯蒂芬·M·布兰德(Stephen M. Bland),中亚与高加索地区研究的记者、作家、编辑、评论员及研究员。

原文标题:The Ripple Effects of the Israel-Iran Conflict on Central Asia

(王小萌 摘译)

印巴冲突后中国军事装备在中亚市场影响力渐升  

中国是全球第四大常规武器供应国,多数军事装备国内生产,主要出口至发展中国家,正逐步成为南亚、东南亚、非洲的主要武器出口国,在中亚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其飞机凭借高性价比,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备受青睐。

近年来,中国持续巩固与中亚国家的防务伙伴关系。2013 年,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中国签署国防装备合同,2015 年,中国向这两国提供 FD—2000 远程防空系统,该系统可拦截飞机、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等多种空中威胁。2022 年,时任中国国防部长访问期间,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签署双边安全合作协议,深化了地区安全联系。在 2023 年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进一步明确了加强与该地区军事合作和安全参与的意向。

中国积极把握地缘政治形势,不断拓展在中亚的军事装备市场。2024 年,塔吉克斯坦采购了中国产 HQ - 17AE 防空系统,增强了对多种空中威胁的防御能力;今年 2 月,乌兹别克斯坦采购了 FM - 90 和 KS - 1C 防空系统,前者是 HQ - 7 的升级版,用于短程防御,后者为中远程防空系统,两者构建起分层综合的防空体系。此前,中国还于去年向哈萨克斯坦提供了 EVOMax 无人系统。2010 - 2014 年,中国对中亚的防务出口极少,仅占该地区武器进口总额的 1.5%,到 2015 - 2019 年,这一比例大幅提升至 18%。2020 - 2024 年,俄罗斯对中亚的武器出口下降 64%,中国占武器供应替代量的 17%,影响力持续上升。

在近期印巴冲突中,中国武器备受关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生产的歼 - 10C 战斗机表现出色,其生产商市值在 5 月 7 日空战后续飙升,股价上涨超 17%。此次空战彰显了中国航空技术进步及 “低成本、高产能” 生产模式的有效性,尽管法国 “阵风” 战机相对仍具技术优势,但歼 - 10C 的实战表现对其出口前景产生不利影响。歼 - 10C 还将于 2025 年巴黎航展亮相,标志着中国航空航天能力获全球认可。受此影响,中亚国家对中国的歼 - 10C 和 JF-17 “雷电” 战斗机兴趣大增。此前有意购买法国 “阵风” 战机的乌兹别克斯坦,今年已与中国就采购 JF-17 战机展开谈判。中国在提供武器的同时,还愿为接收国提供技术转让,协助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国内国防工业,这进一步增强了吸引力。

印巴空战提升了中国武器在全球尤其是中亚地区的市场价值与需求。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近期采购中国国防系统,显示中亚地区传统防务联盟正在转变,中国正将中亚视为通往西亚和黑海地区的战略门户,通过扩大安全参与和武器销售,借助持续的防务合作,深化在该地区的战略立足点。

本文作者:赛义德·法兹勒-海德尔(Syed Fazl-e-Haider)是驻卡拉奇的Wikistrat分析师。他是自由专栏作家,著有多部书籍。他为多家出版物撰写文章和分析。他是詹姆斯敦基金会《欧亚每日观察》的定期撰稿人。

原文标题India-Pakistan Conflict Increases Chinese Defense Export Prospects in Central Asia 

司继仁 摘译)

为何中国—中亚峰会至关重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6月16日抵达哈萨克斯坦,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这是一场旨在深化北京与该地区经济和战略联系的高规格外交盛会。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赵隆指出,中亚国家将与中国的伙伴关系视为基于共同战略和务实利益的多层面深度合作。与中国保持一致有助于中亚国家增强地区稳定、追求经济现代化并实现外交多元化。中国提供了广阔市场、先进技术和基础设施专长。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此前表示,建立中国—中亚机制是中国和中亚五国的共同决定,符合该地区维护稳定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愿望。自2023年5月中国首次正式主办中国—中亚峰会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进入新时代,为地区发展注入新动力,给六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中方相信通过此次峰会,中国与中亚五国将进一步巩固互信基础。

专家认为习近平出席第二届峰会传递了明确信号:中国高度重视中亚的战略地位。中国与中亚峰会也被专家称为“C5+1”框架。美国在2015年时任总统奥巴马时期首次提出与中亚五国举行此类峰会概念,但当时是外长级别会议。2023年,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在联合国大会期间首次以总统身份会晤了中亚五国领导人。然而,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会影响华盛顿的外联努力。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均被加征10%关税。哈萨克斯坦曾被征收更高的27%关税,但目前也暂停至10%。

中国利用这些关税将自己定位为比美国更可靠的中亚伙伴。中国外长王毅在4月与该地区外长会晤时批评了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趋势严重冲击自由贸易体系”,指责美国“破坏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扰乱全球经济”。

中亚地区铀、石油和稀土金属资源丰富,作为中欧贸易的关键走廊,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日益上升。该地区也是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BRI)通往欧洲的关键门户。专家预计“一带一路”倡议将在阿斯塔纳峰会上占据重要位置,并额外强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合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赵隆表示,计划中耗资80亿美元、连接中国新疆经吉尔吉斯斯坦至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可能提上议程,该铁路预计于7月动工,2030年完工,将为中国提供更直接的中亚通道,并减少三国对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的依赖。此外,峰会可能涉及降低关税、简化海关程序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以提升双边贸易额的协议。

中国如今是每个中亚共和国的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哈萨克斯坦自华进口187亿美元,占其总进口30%,对华出口150亿美元,占其总出口16%;塔吉克斯坦自华进口36.8亿美元,占56%,对华出口2.5亿美元,占16%;吉尔吉斯斯坦自华进口36.8亿美元,占29%,对华出口8.87亿美元,占26%;乌兹别克斯坦自华进口127亿美元,占32%,对华出口18.2亿美元,占6%;土库曼斯坦自华进口9.57亿美元,占20%,对华出口96.3亿美元,占62%。中国也在增加对该地区的投资,例如承诺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约260亿美元。

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亚五国长期属于俄罗斯的战略势力范围。数百万人生活在俄罗斯工作,自2023年起,莫斯科成为面临能源短缺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供应国。尽管俄罗斯仍是该地区主要经济力量,但在过去三年(恰逢俄乌战争),中国已超越俄罗斯成为中亚共和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部分贸易增长被认为是中国利用中亚作为向受西方制裁的俄罗斯出口货物的渠道。然而,俄罗斯在某些方面仍是该地区首要的外部盟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是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成员,该组织与北约类似,为成员国提供集体安全保障。这意味着如果这三个国家受到攻击,它们将得到俄罗斯的保护,而中国不提供此类保障。

本文作者:半岛电视台新闻团队(Al Jazeera News Staff),国际知名媒体机构。

原文标题China’s Xi Jinping meets Central Asian leaders: Why their summit matters

李锦炽 摘译)


【南亚】

“钱途未卜”:巴达赫尚的抵抗与赫尔曼德的变通

——阿富汗罂粟禁令的现状与挑战  




因省而异:阿富汗罂粟禁令的执行现状

阿临时政府颁布的罂粟种植禁令进入第四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罂粟种植面积约12,800公顷,较2023年增长19%,但仍远低于2022年禁令前233,000公顷的水平。执行情况则存在显著地域差异:巴达赫尚省作为传统种植中心,因远离政府核心掌控区、地形崎岖及地方官员执行意愿弱,成为主要例外,农民持续种植罂粟并扩展至新区域。相较之下,位于临时政府核心地带的赫尔曼德省,虽在2022年基本遵守禁令,但该省农民采用隐蔽方式规避禁令,2024年该省种植面积回升至757公顷,

巴达赫尚:经济依赖引发武装对抗

调查发现,巴达赫尚省现已成为阿富汗原料鸦片生产核心,且省内存在参与鸦片贸易或收取保护费的现象。而该省农民不愿放弃罂粟种植的核心原因仍在于生计艰难——缺乏替代性经济活动与政府援助的当地农民,只能将利润相对高额的罂粟种植当作个人收入的重要支撑。据悉,2024年临时政府加强根除行动,即遭遇当地居民强烈武装抵抗,造成双方伤亡。近期,当局虽再从其他省份(如赫尔曼德、坎大哈)调集约800名安全部队进入该省,欲执行根除,但因语言文化隔阂及使用武力,加剧紧张局势。当地居民现已武装并准备抵抗,冲突风险高企。此外,该省临时政府成员亦普遍反对根除,

赫尔曼德:变通策略维持鸦片经济

相较于巴达赫尚省的直接抵抗,赫尔曼德省作为临时政府核心区,则逐步采用多种“变通”策略以规避禁令,主要包括:在受法律保护的围墙地块内种植;混合播种罂粟与小麦;跨境至巴基斯坦或邻近省份(如古尔、戴孔迪)租地,并由当地人承担风险耕作。受访农民和地方人士均证实,由于该地当局根除行动温和且具选择性,禁令的执行同样流于形式,该省农民的年均罂粟收成基本未受干扰。此外,活跃于赫尔曼德、坎大哈省的主要毒贩还同时掌控国家层面贸易网络,将巴达赫尚等地产出的原料鸦片走私外运。

“钱途未卜”:罂粟禁令的挑战与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可观的价格不仅是农民冒险种植的核心动力,也为官员参与鸦片经济提供了诱因。事实上,鸦片价格自禁令实施后一度飙升,2023年底南部曾达每公斤1127美元峰值。虽因产量增加,2025年价格略有回落(如赫尔曼德北部降至275—400美元/公斤,巴达赫尚优质鸦片约570美元/公斤),但仍显著高于禁令前水平。

而禁令执行的不均及持续的鸦片贸易,更可能加剧已停止种植地区的不满,并刺激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竞争——巴达赫尚冲突已折射出中央强化地方管控及资源争夺引发的政治紧张。尽管缺乏替代生计、库存减少及外援消失可能推动种植反弹,但临时政府最高层近期仍重申基于伊斯兰法维持禁令的立场。

第四年已至,罂粟种植禁令在阿富汗的彻底执行仍因“钱途”而“未卜”。

本文作者:杰琳娜·贝利卡(Jelena Bjelica)、法布里齐奥·福斯基尼(Fabrizio Foschini),阿富汗分析师网络(AFGHANISTAN ANALYSTS NETWORK)阿富汗问题专任研究员。

原文标题The Fourth Year of the Opium Ban: An update from two of Afghanistan’s major poppy-growing areas                                                                           

段舒译 摘译)

【土耳其】

不安轴心:欧洲为何应设法管控土以的竞争关系

伊朗与以色列的短暂冲突在达成脆弱停火后似乎暂告段落,但土耳其对以色列近期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及其对美决策的显著影响深感焦虑。土耳其此前通过外交努力试图缓解危机,包括在伊斯坦布尔接待伊朗外长阿拉格希,并与美国协调推动美伊对话,但因以色列持续施压使核外交更加困难。欧洲应推动土耳其参与核问题斡旋,同时协助管控土以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地的竞争,这将有助于土耳其将更多资源转向欧洲防务合作。

土耳其外长菲丹在伊斯兰合作组织峰会上直言:“以色列通过袭击伊朗正将该地区推向灾难边缘”。这一表态凸显出土耳其外交政策的紧迫主题:地区矛盾的根源在于以色列政策。尽管土伊存在意识形态分歧,但两国自17世纪形成的务实关系持续至今。正发党盟友巴赫切利警告,以色列意图“包围安纳托利亚”,可能破坏土库尔德和平进程。作为回应,埃尔多安宣布加速中远程弹道导弹生产,强化自主国防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北约成员国,土耳其的军工产能已超过多数欧洲国家。

自2024年12月叙利亚政权更迭后,土以矛盾在该国持续发酵。土耳其支持临时政府领导人沙拉,而以色列则加强空袭并支持库尔德武装。2025年4月以军空袭土拟建军事基地区域后,双方虽建立军事热线,但更广泛的外交对话仍处于冻结状态。在当前局势下,欧洲宜发挥调解作用,通过稳定土以关系来维护地区平衡。土耳其外交人士认为以方推动伊朗政权更迭的企图代价高昂,恐引发地区动荡外溢。以色列的军事扩张正迫使土耳其调整战略,其构建“从叙利亚至索马里影响力”的计划面临挑战。总体看来,土耳其与以色列的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随着以军持续空袭伊朗目标及伊朗“政权更迭”论调扩散,土耳其正艰难平衡外交优先项:一方面与欧洲共同限制伊朗影响力,另一方面警惕以色列可能通过颠覆或破坏伊朗政权制造更大动荡。冲突后的地缘格局或将比冲突前更加破碎复杂。欧美筹划新一轮核外交之际,需认识到土耳其的忧虑与土以矛盾,协助两国在叙利亚、加沙等地寻找稳定路线——这既能将土耳其重新纳入欧洲防务体系,也可避免两个地区大国间的冲突。

本文作者:阿斯利·艾登塔什巴什(Aslı Aydıntaşbaş),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副高级政策研究员

原文标题Axis of unease: Why Europeans should try to manage a Turkey-Israel rivalry

张佳怡 摘译

【南高加索】

美国有针对南高加索地区的外交政策战略吗

特朗普重返白宫预示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其第二任期的政策不仅与拜登政府方针相悖,也与自身首任时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快速演变的外交政策走向对美国盟友以及受华盛顿全球态势变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均产生深远影响,南高加索地区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定位也愈发模糊。

从学术观点来看,西方对南高加索及中亚地区的利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一方面,有观点认为西方在这些地区参与有限,因其被视为俄罗斯势力范围。另一方面,也有分析认为美国在这些地区虽非核心但有着明确且重要的战略利益,尤其在苏联解体、9·11事件、2008年俄格战争等关键节点上,美国会把握机会施加影响。

美国对中亚国家不同时期的政策因不同原因受到关注,其关注度往往高于南高加索地区本身。如9·11事件后,中亚成为美国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战略要地,且该地区是与俄罗斯、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竞争的重要舞台,丰富的能源资源也提升了其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战略价值。而美国对南高加索地区很少制定官方独立战略,通常将其归入更广泛的战略框架,如里海盆地、欧亚大陆或大中东地区。美国对伊朗的政策也影响了与南高加索地区的接触,例如美国孤立伊朗的努力依赖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邻国的合作,同时美国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视为制衡俄罗斯在该地区影响力的力量。此外,美国积极参与欧安组织明斯克小组并支持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谈判进程,也是基于对地区冲突持续可能助力俄罗斯影响力的担忧。

在特朗普首任总统期间,美国对南高加索政策相对被动,与该地区国家领导人缺乏直接积极接触,未保持积极、协调、一贯的存在。然而拜登政府上台后,尤其是在2020年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战争以及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美国对南高加索的介入程度显著提升。拜登政府迅速定位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关系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关系的调解人,推动相关谈判取得良好势头。但随着民主党的选举失利,特朗普新政府对南高加索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对已基本准备就绪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平协议未给予足够重视,亚美尼亚与土耳其的谈判也陷入僵局,美国在该地区和平进程中的参与度有所放缓。

目前,美国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平协议框架内的调解作用尚不明确,特朗普顾问关于两国加入《亚伯拉罕协定》的建议含义模糊。美国未来对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的政策也存在不确定性,且美国对南高加索地区的整体定位和战略方针不明,既缺乏明确的地区战略,也缺乏针对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量身定制方法。

若美国希望在南高加索地区保持影响力,需深化战略关系、运用软实力、促进经济商业联系,并加大力度支持亚美尼亚与土耳其、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关系正常化,加强与格鲁吉亚的接触。否则,该地区悬而未决的问题将阻碍美国实现强有力的战略存在,且可能为3+3平台(涉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形势的出现创造条件,使美国和欧盟被挤出该地区,导致美国未来重新介入变得困难。

本文作者:苏伦·萨尔基相(Suren Sargsyan),美国对南高加索外交政策的博士生,拥有埃里温国立大学、亚美尼亚美国大学和塔夫茨大学( Tufts University)的法学硕士学位,亚美尼亚美国研究中心(Armenian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主任

原文标题Does the U.S. Have a Foreign Policy Strategy for the South Caucasus?

(詹健 摘译)


【专题评述】

伊以冲突:地缘矛盾外溢中亚及其后果


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以来,由巴以冲突这个中东和世界溃烂不愈的伤口所引发的中东新一轮动荡已经过去了630余天,而这轮动荡的新高潮就是伊朗和以色列的12天冲突。伊以冲突虽然停止,但引发冲突的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可以大胆的预言,这两方再次发生冲突只是时间问题。这次冲突也是对本就脆弱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结构的一记重拳。但伊以冲突对中亚的地缘政治会有何种影响?中亚国家又将如何面对?


一、伊以冲突的直接影响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本次伊以冲突是对伊朗国家能力、军事能力的一次“大考”,但伊朗没有通过这次“大考”。伊朗在开战之初就有多名高级指挥官遭到“斩首”,这产生了显著后果,伊朗在冲突前两天的反击不成体系且存在一定盲目性,后期指挥系统重组后,弹道导弹系统发射弹药量又因为前期消耗和以色列空军的压制,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弹道导弹反击的成本远高于空军战机投射弹药,考虑到以色列空军对TEL发射车的打击,这种成本已经不能简单用金钱衡量,损失的车组和人员是短期无法弥补的。伊朗发射了大量的“低慢小”无人机,如“见证者”系列,但在以各类战机和防空系统的拦截下几乎没有取得有价值的战果。伊朗在本次冲突中的军事失败将长久影响伊朗在地区内的威望,甚至可以说是伊朗“抵抗之弧”战略走向破产的标志。

但以色列在本次冲突中也明显碰到了实力瓶颈,以色列国土的狭小和脆弱展露无遗,包括魏茨曼研究所在内的多个重点设施遭到伊朗弹道导弹打击,说明以色列的防空系统由于国土纵深小、数量不足等原因依然脆弱。以色列战术空军尽管强势,但无法对伊朗的根基造成实质性损伤,最后对福尔多核设施的打击还是由美国的B-2战略轰炸机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在本次冲突中获得了阿塞拜疆、约旦等伊斯兰国家的协助,这既体现了伊朗在地区内的“不得人心”,也再次印证了以色列的脆弱性,即使在周边国家配合,等同于战略纵深增加的情况下,以色列依然遭到了相当严重的打击,对于以色列来说,这次冲突也并非是畅快的胜利,该国在军事战略和地缘政治策略上还需要深入检讨。

伊以冲突最大的影响是让地区不稳定程度进一步上升。中东向来不缺少冲突,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冲突原因可以归结为美国霸权对该地区的粗暴干涉,但本轮巴以冲突和引发的伊以冲突并不能直接归因于美国,它们是在美国从中东逐渐抽身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特朗普政府在本次冲突中的犹豫和最后“快进快出”的行为、“大赢特赢”的表态都说明美国至少在本届政府任内不再想深度卷入中东事务。霸权的抽离并不意味着稳定,各方势力的博弈会在旧有结构逐渐崩塌的环境中进行,从长时段看,一些地区霸权,比如本次冲突的双方,在激烈化、多头化的博弈环境中,其政权生存的前景甚至会是一个问题。


二、伊以冲突对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影响


本次伊以冲突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主要是阿塞拜疆)的影响以负面为主,地区不稳定直接影响地区互联互通的安全性,能源价格上升导致部分能源进口国的经济承受更大压力,战争与冲突还可能导致难民问题,这些都是区域内国家担忧的。

在冲突爆发之后,区域内各国政府普遍呼吁和平,例如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外交部对中东地区危险的军事升级表示严重关切,并主张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完全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迅速解决冲突;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在重申该国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并愿意帮助缓和紧张局势的同时,也警告不要引发更广泛的冲突;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也表达了严重关切,敦促双方缓和局势。冲突虽然短暂,但已经造成了一些直接影响:以色列对伊朗基础设施的攻击,暴露出中西亚互联互通网络的脆弱性,由于冲突影响航空运输,中亚多家航空公司向西飞行的航班被迫更改路线,造成成本上升,影响到了中亚国家人民的生活。

在面对巴以问题时,中亚国家因其伊斯兰属性普遍谴责以色列的暴行,声援巴勒斯坦人民。但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间,这些国家普遍采取平衡路线,因它们与双方皆保持有效合作,不愿意得罪任何一方从而损失利益。中亚国家,特别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通过能源和物流合作与伊朗保持着直接关系。伊朗与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贸易是土库曼斯坦重要经济来源,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则通过伊朗港口出海。然而,近年来,中亚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也显著深化。特别是,以色列在农业技术、水资源管理、国防系统和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先进技术。在这种情势下,中亚国家必须奉行独立、多方面的平衡政策,既能在来自不同方向的外部压力下保持平衡影响,又能在外部压力和国内压力下保持平衡。

尽管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已经停止,但这种矛盾没有解决的状态下的停止必然是一次暂停,而非长期和平。在未来伊以冲突可能以更大,更具毁灭性的形式出现,那时中亚和外高加索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伊朗如果获胜——虽然看起来可能性不大——则意味着中东地区出现一个新的地区强权,而伊朗如果获得这种权力,它输出革命性伊斯兰主义的动力会进一步上升;在地缘政治上,伊朗也会和其他地区强权进行更激烈的竞争,中东的不稳定性将以强权地缘扩张的形式输出。如果以色列获胜——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么更现实的挑战将会出现:伊朗在绝境中可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这会对世界化石能源供应链带来巨大压力,而那些在化石能源上较脆弱的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可能会受到考验。伊朗如果出现最糟糕的情况,如战败加政权崩溃,则难民会对其各邻国带来难以承受的冲击。无论哪种情况,中亚和南高加索国家都无力独自面对。中东输出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周边国家进行更有力、更有效的安全合作。一味清谈、空谈不仅会危害到周边国家的发展前景,不稳定因素也会像海啸一样,越过中东周边国家的“防波堤”,冲击亚欧大陆边缘的世界大国/大国集团。


三、地区内安全选择:与东方更加亲密?


对于中小国家而言,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寻求地区性安全机制的保障是必然之路。中亚与外高加索国家参与的地区性安全机制中,集安组织明显已经“过时”,上合组织面临内部“捣乱者”印度和外部压力的双重挑战,且上合组织作为地区安全提供者的角色并不完全。“突厥语国家组织”虽然存在安全合作的野心,但其组织成员国实力相对弱,且组织排他性强,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需要一种新的安全保障机制。

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是中国向西开放通道上不可跳过的伙伴,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点。面对更加脆弱的中西亚互联互通网络,中国可以与地区内国家合作,建立保障互联互通网络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由上合组织中的部分功能重组升级而成,也可以在中国——中亚C5+1的框架下建设,这种机制和其他国家已有的保证互联互通的机制并不矛盾,且具备多重接轨的包容性。交通网络本身并不存在不兼容因素,无论是东西走廊,还是南北走廊都是可以互联互通的,目前缺乏的是安全保证,而包含中国的区域合作可以提供这种保证。

地缘矛盾依然是地区不稳定的根源,中国可发挥中立调解优势,推动构建 “双轨对话” 机制:一方面在伊朗与以色列之间搭建非官方沟通渠道,缓解直接对抗风险;另一方面促进中亚、外高加索国家与地区大国的战略对话,平衡俄罗斯、土耳其等多方影响力,避免地区沦为大国博弈的棋盘。在具体合作中,可借鉴已有建设的协调经验,将安全保障与基础设施投资相结合,通过 “安全 - 经济” 联动模式增强机制的可持续性,为动荡中的地区注入稳定性,从而在根源上消除矛盾。但这些举措依然需要区域内其他国家的配合,是否与东方更加亲密,取决于它们对国际博弈前景的看法。


(戴元杰 执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