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缘政治研究中心(自治区)(中文)
 中亚 
 南亚 
 土耳其 
 其他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动态>>正文
研究动态

2025年第3期《亚欧安全评论》

2025年04月08日 10:39  点击:[]

亚欧安全评论

Asia-Europe Security Review

2025年第03·总50

国家安全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亚地缘政治研究中心       

编委会:潘志平 钱雪梅 韩隽

执行编辑但杨                                     

本期提要

本月动态·首列印度哈萨克斯坦货运列车过境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计划增加通过阿塞拜疆的石油供给量俾路支雅克杰蒂委员会领导人被捕土耳其权衡在必要时强行接管俄罗斯建造的核电站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完成谈判

观点摘编·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解决边界问题开启关系新纪元;通往撒马尔罕之路:布鲁塞尔拿起通往中亚的钥匙;联盟的转变:“阿塔”与印度、巴基斯坦关系的演变;土耳其与以色列、印度竞争中东和北非武器市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对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

专题评述·“乌克兰战争”变局: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政策变化分析


【本月动态】

中亚

33日,塔利耶娃议员称通过美开署向十二年制教育过渡的尝试已失败

34日,首列印度哈萨克斯坦货运列车过境土库曼斯坦

3月5日,哈萨克斯坦计划增加通过阿塞拜疆的石油供给量

3月10日,阿富汗再次要求塔吉克斯坦归还美国直升机

312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访问法国

南亚

3月22日,俾路支雅克杰蒂委员会领导人被捕

323日,卡塔尔斡旋助力阿富汗外交破局

土耳其

39日,土耳其权衡在必要时强行接管俄罗斯建造的核电站

327日,1879名嫌疑人在针对伊斯坦布尔市的调查行动中被拘留

南高加索

3月13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完成谈判

3月19日,亚美尼亚外交部驳斥阿塞拜疆指控,重申对和平议程的承诺

【观点摘编】

中亚地区形势仍然处于多变状态,正负共存。总体来看域内国家间关系逐渐向好,且积极寻求和平解决冲突的方式,但周边国家与主要大国围绕地区资源与通道的竞争愈发激烈,挑战与机遇同样共存;南亚地区“阿塔”再度上台后导致地区内国家关系发生变化。印度通过外交接触确保对阿富汗的影响力和贸易通道安全“阿塔”民族主义立场使阿巴关系发展面临困境。土耳其军事武器出口额大幅增加,进一步增加其地缘战略影响力,不可避免引发周边国家的不安全感,以及有可能导致不良竞争。南高加索地区处于脆弱境地,美国战略重心转移,俄罗斯有可能重新确立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中亚】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解决边界问题开启关系新纪元

2025年3月12日至13日,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对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就划定两国边界的问题画上了句号,可被视为2025年塔吉外交政策以及整个中亚地区互动中最重要的事件。

访问期间,双方签署的《国家边界条约》,堪称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交32年外交史上的关键文件之一重要性仅次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关系基础条约》1996)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睦邻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2004)塔吉双方高层长期致力于消除边境冲突根源(确定国家边界线,解决边境地区居民获取饮用水、灌溉用水、土地、道路、矿产资源的问题,同时规范边境地区居民非法滞留的问题)目前,边境口岸已经开放,两国恢复直航。近期,还将开放更多口岸,苦盏和比什凯克之间也将开通航空运输,边境地区之间开通巴士服务,对两国人民来说意义重大。

目前,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边界问题解决为两国关系翻开新篇章。该问题和平解决对塔吉两国的根本意义在于,基于双边主权国原则,未借助第三方国家或国际政府间组织等外力,由此体现了两国政治领导层的成熟与远见。从长远和历史的角度来看,两国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摆脱了对他国的“责任依赖”。这种边界问题解决方式正是两国能够就这一极其敏感问题达成共识的关键,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这一问题对两国内部和外交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胆预测,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将对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增强区域合作潜力,为地区国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发展增加自身主体性开辟新机遇。近期,两国有望启动一份重要文件 ——《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的制定工作。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回访时,有可能签署该条约,这符合两国长期友好的睦邻关系发展需求。

总而言之,解决国家边界问题需考虑双方利益并相互让步。当前塔吉关系处于上升期,应抓住机遇恢复和加强合作,按“与邻国零问题”原则解决合作难题,同时修复两国媒体营造的负面形象,将共同边界转变为稳定发展的因素。

本文作者:谢拉里·里佐永Шерали Ризоён),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人,政治学副博士(苏联时期高等教育学历制度,相当于我国博士学位),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发展与支持基金会评论员。

原文标题Таджикистан и Киргизия: решение пограничного вопроса открывает новую эпоху отношений

靳博源 摘译)


通往撒马尔罕之路:布鲁塞尔拿起通往中亚的钥匙  

唐纳德·特朗普重掌美国政权,全球外交格局呈现出戏剧性转变。华盛顿宣布暂停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对中亚国家的资助——该机构因策划颜色革命而饱受争议——转而将战略重心全面转向俄乌冲突。这一政策调整立即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参与者。欧盟敏锐捕捉到权力真空,试图通过全球门户战略楔入俄罗斯与中亚的传统纽带。其目标三重奏包括:迫使中亚国家遵守对俄制裁制度、攫取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推进跨里海运输走廊建设。中亚的资源禀赋确实令人垂涎:塔吉克斯坦坐拥40亿吨煤炭储备(80%为优质焦煤)及锌、铅、钨等战略矿产;吉尔吉斯斯坦的金、锑、锡矿床颇具开发潜力;乌兹别克斯坦黄金储量全球第四,铀矿与天然气资源丰富;土库曼斯坦掌控着全球10%的天然气储量;而哈萨克斯坦更因贡献世界40%铀产量成为能源博弈的焦点。

欧盟的算盘却遭遇意外搅局者——持续24年入盟谈判未果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批评自由民主意识形态危机的同时,提出极具挑衅性的主张:将土耳其加入欧盟与解决欧洲人口危机绑定,声称唯有安卡拉能为欧盟注入新生命力。这种言论与其建立大图兰军事联盟的中亚战略形成呼应,暴露出土耳其既要巩固突厥语国家联盟,又企图借欧盟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双重野心。布鲁塞尔显然对土耳其的救世主姿态嗤之以鼻。其战略重心正聚焦于4月3日4日举行的首届欧盟-中亚峰会。这场在撒马尔罕召开的盛会,云集欧盟三大机构领导人与中亚五国元首,被官方定义为展示欧盟地缘政治雄心的关键舞台。值得关注的是,会前筹备已显端倪:2022年两次高层峰会奠定基础,2023年卢森堡会议通过的联合路线图明确提出深化区域对话,而3月4日阿什哈巴德部长级会议则完成最终推演。

然而欧盟内部裂隙难以掩饰。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爱沙尼亚极端民族主义者后裔)的意外缺席,暴露出欧洲在反俄议题上的认知失调。她在接受CBS采访时坦承:美国政策转向使欧盟陷入困境,既无法维持对俄制裁联盟,又缺乏独立推进仇俄议程的能力。拟议中的3000亿欧元俄资产没收计划,恰是这种战略焦虑的具象化表现。

在此背景下,欧盟中亚峰会的真实意图愈发清晰:通过资源合作与经济承诺,诱使中亚国家疏离莫斯科。但考虑到该地区与俄罗斯的历史纽带及现实利益纠葛,布鲁塞尔的离间计能否奏效,仍需画上问号。

本文作者:鲁斯塔姆·马萨利耶夫(Рустам Масалиев),欧亚大陆的节奏”撰稿人

原文标题На пути в Самарканд: в Брюсселе подбирают ключи к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张炳卉 摘译)


【南亚】


             联盟的转变:“阿塔”与印度、巴基斯坦关系的演变  

2021年8月15日,“阿塔”上台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最初,巴基斯坦将“阿塔”回归视为战略胜利,印度则认为失去了在阿富汗的战略立足点。但过去三年半的发展证明了早期评估的错误,“阿塔”的战略优先事项和外交目标有新的发展趋向。

阿巴关系方面,“阿塔”持续谴责巴基斯坦在反恐战争中的角色,每年胜利日都会提及其领导人在巴遭监禁及杀害的相关事件。而巴方的安全形势则显著恶化,恐怖袭击数量在“阿塔”执政首年即翻倍。2025年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显示,巴基斯坦恐怖袭击致死人数上升45%,达1081人。面对 “巴塔”和 “俾解”频繁发动袭击的现状,巴基斯坦方面数次指控“阿塔”为其提供庇护。

阿印关系方面,基于保持开放的外交渠道对双方有益的事实,印度调整了对阿政策。2025年1月印阿外长会晤,“阿塔”称印度为“重要地区经济大国”。印度通过恰巴哈尔港项目寻求与中亚贸易新通道,同时防范中国影响力扩张。“阿塔”则希望借此减少对巴贸易依赖,规避美国制裁,并寻求印度防空技术支持。毕竟,鉴于“阿塔”的财务和技术限制,相较于获取和操作俄罗斯的防空系统,印度最近开发的超短程防空系统(VSHORAD)似乎是更为可行的选择。

另外,“阿塔”对巴政策受到除历史因素外的多重因素影响。 “阿塔”需维持强硬立场以满足基层支持者,并通过强调国家利益争取城市民族主义者支持。“杜兰线”争议是核心矛盾,阿方始终拒绝承认该边界。巴基斯坦惯用的边境管控和难民遣返施压手段对“阿塔”收效甚微——2023年以来强制遣返百万难民却未获实质让步,2025年继续驱逐剩余难民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巴方改变策略,也难以阻止“阿塔”深化与印度接触的趋势。

未来几年,“阿塔”可能继续否认与“巴塔”的关联,并拒绝向巴基斯坦让步。而印度虽已加强与“阿塔”接触,但仍避免正式承认其政权。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亦面临战略抉择:是调整对阿政策,还是承受被进一步孤立的风险。同时,“阿塔”正拓展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关系,以保障贸易安全。这一系列变化表明,巴基斯坦对“阿塔”的传统影响力正在衰退,地区权力格局正在重构。

本文作者:西布加图拉·加兹纳维(Sibghatullah Ghaznawi),萨尔茨曼战争与和平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专注于研究冲突后的政治稳定,曾任阿富汗地方治理独立总局的市政副部长。

原文标题:Shifting Alliances: The Taliban's Evolving ties with India and Pakistan

                                                                                    刘月 摘译)


【土耳其】

土耳其与以色列、印度竞争中东和北非武器市场

土耳其国防工业在2024年实现创纪录的72亿美元出口额,同比增长29%。三家土耳其国防企业进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全球百强榜单,主要出口无人机、装甲车、电子战系统等装备,覆盖约180个国家。这一增长强化了土耳其在北约内部及中东、北非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土耳其与沙特在2025年3月预计达成一项价值6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涵盖主战坦克、导弹防御系统及战斗机此外,土耳其与长期对手阿联酋关系改善,阿斯兰公司与阿联酋防务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摩洛哥也增加了土耳其武器采购,包括装甲车和先进无人机进一步巩固了土耳其在该地区的安全提供者角色。

影响:尽管土耳其在中东和北非的军售增长显著,但其面临以色列和印度的激烈竞争。摩洛哥的案例尤为典型:虽然从土耳其采购无人机,但其与以色列的防务合作更为深入,包括共同生产。以色列蓝鸟航空系统公司(BlueBird Aero Systems)于2024年宣布在摩洛哥设立生产线。印度也通过塔塔集团在摩洛哥本土化生产装甲车,计划未来向非洲出口,可能挤压土耳其市场份额。

阿联酋同样倾向于与以色列深化合作,包括共同开发无人机防御系统和电子战技术。尽管加沙危机导致部分合作放缓,但阿联酋仍通过股权投资和合资企业强化与以色列的联系。阿联酋和印度也希望建立类似的合作关系。

结论:土耳其国防工业2024年创纪录的出口,印证了安卡拉25年来推动本国成为21世纪武器制造领域的全球参与者所做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土耳其武器的实战表现(如在叙利亚、利比亚内战及2020年纳卡战争中的成功运用)也有助于土耳其成为重要的武器供应商。

然而,以色列和印度对阿拉伯国家武器销售的扩张,尤其是在摩洛哥和阿联酋推动联合生产与本地化,反映出地区国家对土耳其实力上升的担忧,以及阿拉伯国家维护自身自主性的意愿。鉴于沙特尚未与以色列建交,安卡拉能否成为利雅得的主要武器供应国,将决定土耳其未来在中东和北非安全格局中的角色。

本文作者:迈克尔·坦丘姆(Michaël Tanchum)在西班牙纳瓦拉大学教授中东和北非国际关系,担任华盛顿特区中东研究所经济与能源项目的副研究员,奥地利欧洲与安全问题研究所(AIES)的高级副研究员,土耳其巴肯特大学战略政策实施中心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非洲研究中心的附属学者。

原文标题:Turkey Competes with Israel and India to be a Major MENA Weapons Supplier

张佳怡 摘译


【南高加索】

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对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

自特朗普再度执政以来,美俄就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展开高层谈判。目前,谈判结果未定,但美俄两国在争议问题上寻求共识的动向已逐渐显现,此举或将对乌克兰及其周边区域,尤其是南高加索地区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

南高加索三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对特朗普政府持有不同的期望。拜登执政期间,美国对该地区的战略定位模糊,政策摇摆不定,致其与三国关系波动频繁。特朗普上台后,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期望与美国的双边外交关系转向更为务实的方向。

乌克兰危机期间,俄罗斯不愿也无力维持其在南高加索地区的战略空间,多国借此扩大在该地区的投资、贸易及安全能源合作,南高加索三国也转向多元外交策略:格鲁吉亚在争取入欧的同时,与中国签署战略协议,加强同海湾国家的合作,并维持与俄罗斯的稳定关系;亚美尼亚为减少对俄依赖,同印度加强军事合作,探索与土耳其的关系正常化并计划入欧。

一旦美俄就乌克兰问题达成协议,俄罗斯极有可能重新确立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在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地区的整体外交政策目标下,特朗普政府极有可能直接将南高加索地区视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此外,美国在该地区的投资有限,对开发连接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与中亚的中间走廊也并无太大兴趣。

目前,南高加索国家也已察觉局势正向俄罗斯倾斜,并无反对的意愿和可能。这主要源于西方难以提供实质性军事支持,且由于地理位置,俄罗斯的威慑持续存在。自2012年起,格鲁吉亚梦想党便推行多方位外交政策,承认俄罗斯的地区影响力,并积极维持双边经济联系。相比之下,阿塞拜疆虽有时因突发性事件与俄关系紧张,例如近期的坠机事件,但受地缘因素、经济联系和俄罗斯强大军事实力的影响,两国关系仍不会走向对抗,俄罗斯为盖达尔·阿利耶夫揭幕雕像,巴库主办第22届双边议会间委员会会议均已显现和解迹象。即使对于在拜登卸任前与美国签署战略伙伴协议的亚美尼亚,美国能否切实履行协议依旧存疑,此前格鲁吉亚曾与美国签署类似协议,但实际成果寥寥。且亚美尼亚加入欧盟的前景渺茫,这些因素均可促使亚美尼亚缓和对俄立场,在维持多元外交策略的同时,恢复与俄罗斯的合作。

综上所述,若美俄就乌克兰问题和解,南高加索地区将处于极为脆弱的境地。俄罗斯将填补美国战略收缩留下的空间,重新确立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南高加索三国也将相应调整外交政策,向俄罗斯靠拢。

本文作者埃米尔・阿夫达利亚尼Emil Avdliani,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欧洲大学的国际关系教授丝绸之路研究学者

原文标题:With a Potential Deal in Ukraine, Russia Could Also Secure the South Caucasus

(史静蕾 摘译)



【专题评述】

“乌克兰战争”变局: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政策变化分析

2024年11月,美国与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实施的一系列举措导致俄、美、乌三方关系紧张程度升级,“俄乌冲突”局势愈加复杂且不可控因素增加。大国之间:中美关系继续在对抗的边缘徘徊,虽达成双边矛盾“冻结”制度,但实际对抗持续加剧;中俄持续保持盟友关系,2024年5月普京访华期间签署《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但中国对俄罗斯的态度保持谨慎,双边关系没有实质性进展。整体来看,当前中亚地区外部局势趋于多变,且域内国家与大国关系正在进入重建“信任体系”和冲突解决“合法化”的阶段,即相互建立一种基于主权平等的“安全秩序”,以及出现国家、地区、国际间冲突矛盾时,能够依据共享法律通过外交手段合理解决。

一、以哈萨克斯坦为主导的“集体性”反馈

基于“俄乌冲突”背景,中亚国家继续保持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且形成共识:国际秩序转型已经成为一个漫长且不可测的过程。2024年8月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中亚国家元首例行协商会议前期公开文强调中亚地区建立‘自给自足’的体系,实际是基于加强国际关系中地区次级体系的一种需要。阿斯塔纳提出一个发展倡议,也是一个全新的地区合作方向——国防政策和安全合作。中亚地区各国需要集体能力,以便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对抗任何外部势力。哈萨克斯坦方面认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去全球化”趋势占主导地位,西方向中亚地区内投射影响力的能力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中亚地区内部仍然存在“复杂的军事政治局势”,即以俄罗斯为主导的“周边”地区不可控。因此,“和平的”中亚及其周边是当前地区国家的共需。

哈萨克斯坦的“中等强国”定位相当于将自己置于国际体系第二圈层,仅次于世界大国。因此,在“乌克兰战争”的立场上完全支持“中巴和平倡议”,且在11月俄罗斯与西方冲突升级时,采取自身安全保障措施,并再次呼吁“和平解决”。中亚其他四国元首并未积极回应托卡耶夫,但2024年4月哈乌两国元首在希瓦举行非正式会晤,讨论了进一步加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和组建联盟的相关问题。同时,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均签署了“盟友协议”(《关于深化与扩大盟友关系协议》)。

此外,中亚国家与周边地区国家(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也在保持积极互动。可以说,“俄乌冲突”局势多变与大国博弈关系嵌套促使中亚国家在发展“地区一体化”方面更加活跃,2006年中亚五国曾建立“中亚打击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及其前体区域信息和协调中心”,基于五国元首对共同解决地区问题的认识,以及在安全保障方面自力更生的决心,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的地区安全合作平台,且持续扩大安全合作机制。

二、俄罗斯对当前中亚地区形势的判断

中亚地区安全一直是俄罗斯的重点关注对象,同时俄罗斯将中亚国家视为“坚定盟友”,保障盟友安全发展成为俄罗斯默认的“地区责任”。俄罗斯认为,中亚地区在苏联解体后经历艰难转型时期,尽管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取得成就,但仍然存在可能破坏其稳定并导致内部不稳定的威胁:

政治动荡与政权薄弱。2023至2024年仅吉尔吉斯斯坦阻止4次未遂政变;2024年5月比什凯克发生了针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移民的骚乱;2024年夏天塔吉克斯坦阻止一次未遂政变。

宗教传统复兴及连带挑战。中亚国家居民当前对伊斯兰文化产生日益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服饰、饮食、宗教仪式等方式表达,激进和原教旨主义思潮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部分已转向恐怖活动。尽管遭到当局严厉打击,但在中亚社会内部仍然存在“激进信仰”的半合法结构。

人口趋势及其对社会领域的影响。预计截至2030年中亚人口数量可达9000万人,将对教育卫生体系、劳动力市场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青年人在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加,政治不稳定风险加剧。

气候变化及其破坏性影响。中亚地区气候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且越来越难以预测。由于人为环境负荷增加,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引发生态移民,加剧社会经济和政治不稳定性。

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中亚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定期停电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许多地区的常见现象,能源系统接入困难是大型工业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严重障碍。

此外,俄罗斯方面还将中亚地区“族群关系影响社会稳定、边境争端及其潜在后果”也纳入对中亚的安全风险评估范围。但笔者认为,以上五点均属于中亚国家政治与社会治理、对外政策制定与地区机制协调层面,人口问题是中亚地区的固有现实,基础设施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且类似“族群关系”和“边境争端”都取决于地区国家间的沟通与协调是否到位。目前,对于中亚地区国家来说,危机预判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应该是重点发展方向。

三、俄罗斯在中亚的政策调整重点

根据现有信息来看,俄罗斯在中亚政策实施方面不具备充分的主动性。一是因“乌克兰战争”升级导致俄罗斯安全能力下降,二是地区参与者的对接深度逐渐增加,且中亚国家有意愿推进多边合作。因此,从俄罗斯的角度来说,当前对中亚的政策态度略显消极。

首先,俄罗斯还未制定针对中亚国家的运输协调政策,因此有可能开始实行更具“侵略性”的投资政策。以“安全利益”为由(借助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身份)支持基础设施发展,尤其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针对“俄吉南-北铁路项目”(巴雷克奇—科齐克尔—贾拉拉巴德)增加关注度,该项目已列入欧亚经济联盟基础设施项目清单,除此项目外的额外投资将集中在“加强吉尔吉斯斯坦亲俄精英培养”方面,由此建立吉尔吉斯公民社会亲俄价值观,强调俄罗斯对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注入的强大动力,实现中亚国家与俄罗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针对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将积极参与巴赫特—阿亚古兹、达尔巴兹—玛克塔阿拉尔、多斯特克—莫因特铁路项目建设,优化改善俄罗斯与中国的互联互通。

其次,俄罗斯将在联合科研(社科与自科)方面增加政策支持,主要针对哈萨克斯坦。目前两国共有240个联合科学项目,其中约有70个属于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约60个属于信息、电子和空间技术领域。此外,人文社科方面,俄罗斯支持哈萨克斯坦联合各国学者专家撰写《中亚通史》,力图“保存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联邦人民的历史记忆”。针对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将继续以“联合项目”的方式强化俄语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其他三国也是如此。

其三,俄罗斯的重点将聚焦于军事安全维护。维持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驻军基地,尽管数量有所减少,但将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2024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境内举行了七次军事演习,并基于“独联体反恐中心”平台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东方反恐2024演习。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尽管俄罗斯当前规模有限,但仍然向中亚各国提供武器、军事和特种装备,提高防御能力并抵御潜在威胁。例如,2024年夏天,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防空部队补充6架新型俄罗斯Su-30SM1战斗机,秋季俄罗斯向吉尔吉斯斯坦移交武器和军事装备维护修理设备。保持联合情报行动机制,俄罗斯继续支持中亚国家打击恐怖组织和跨境犯罪,提供行动信息、培训军事专家和开展联合行动。例如,2024年夏天,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KNB)与俄罗斯特勤局一起发现并摧毁了另一条阿富汗毒品供应渠道。

综上可见,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由原先的“全面政策”逐渐调整为“能够匹配当前俄罗斯战略能力且可最大化实现捆绑力”的指向性政策。并且,针对中亚五个国家作出归类与区分,政策实施更加注重塑造其对中亚国家的“联合感、对接感、支持感”。

四、总 结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乌克兰战争”变化中的俄罗斯对中亚仍然保持“政策惯性”,但当前中亚地区秩序的构建,取决于周边国家与地区国家建立的贸易、经济、交通运输、物流等具有重大利益共享的网络机制。比较明显的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国际政治上更为独立和多元,两国联合能够为地区增加抵抗力,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则更多朝向俄罗斯,这也为俄罗斯继续在中亚存在提供了机会。

总之,俄罗斯作为中亚主要安全提供者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地区国家在安全伙伴选择、外交政策关系多样化和地区一体化方面变得更加独立。反过来,俄罗斯当前被迫适应新现实,也在寻求与中亚地区国家互动的新形式,并需要考虑其他参与者的利益。可以说,中亚地区秩序的未来将取决于各种力量的利益平衡,俄罗斯的作用将取决于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提升为中亚国家提供有吸引力合作模式的能力。

(执笔 但杨)

关闭